观影意外省思
三次观看《哪吒2》后,我惊讶地意识到,自己在影片中扮演了“反派”这一角色。这一幕看似荒诞,实则反映了我们在观影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。影片中的虚构人物秉持“盗亦有道”的信念,而我们这些现实观众,普遍持有“无毒不丈夫”的价值观。这种鲜明的对比,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。
小妖炼药之思
元鼎中的妖魔正被炼制成丹药,此时影院里却传来了吞咽声。观众们并未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,心中不禁产生疑问:那些尚未被炼化的小妖,为何不趁机吞食丹药以提升自己的修为?胖六心中也产生了类似的疑问,我们与电影中的无量仙翁相比,究竟谁更无情?我们嘲笑神仙的冷漠,却未曾意识到自己眼中也流露出冷漠。
反派预判过度
在电影里,大家常常互相交换眼神,都能猜到那位无量的老者会吸取徒弟的法力,甚至可能对他们进行祭祀。然而,让人惊讶的是,那些坏人的恶劣程度竟然比不上我们这些边吃爆米花边看电影的人。我们似乎更喜欢看到坏人做出过分的事情,这难道不是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某种阴暗的渴望吗?
情感功利解构
殷夫人的化丹故事让人感慨万分,很多人,甚至看过三次的胖六,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。但就在等电梯的间隙,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却在讨论哪吒为何不直接将仙丹吞下。小女孩则反驳他们,认为他们像魔鬼。我们常常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分析情感,连母子间的深情也被当成了战斗力值的计算,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。
成见误导判断
陈塘关的遗址映入眼帘,人们首先联想到的通常是申公豹的所作所为,却似乎忘记了他之前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坚韧。他若真的要行凶,又何必如此遮掩?就像那句俗语所说,“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”,此刻这话显得尤为贴切。我们常常被这些成见所限制,因此忽略了角色可能具有的复杂性。
反派狠度期待
无量仙翁画像师事件中,众人原本料想画师将遭遇惨重灾祸,不料结局竟是十年沉睡之刑,这让我们颇感遗憾。现在,大家对电影的期待日益增长,认为缺乏血腥画面不足以激起观感,反派若不杀人便显得不够专业。这种现象似乎表明,我们在观影时对道德的考量有所放宽。
心理学上的旁观者效应在此处尤为明显,屏幕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道德责任感。当申公豹带领众人逃跑时,银幕内外形成了强烈对比。私下里,我们可能会批评主角过于圣母;反派若展现柔情,我们又会觉得不够刺激;有人舍己救人,我们却认为是剧本安排。就像朋友开玩笑说修仙的都是邪修,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。
不妨稍作思考,若是观影时过于执着于“无毒不丈夫”的观念,我们是否会因此错失众多温馨和美好的时刻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,别忘了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。
版权说明:本文章为昆明鱼豆网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